今年太子参产新前减产消息满天飞,说是3月中旬贵州产区遭遇冰雹袭击,造成约有2000亩太子参绝收。4月上旬贵州产区又遇高温,造成多个乡镇爆发叶斑病,并进一步发生死苗,当时有消息报道受灾面积达50%。福无双至,祸不单行,在贵州产区受灾的同时,福建产区有几个乡镇也在5月上旬进入高温,有人说对产量会造成影响。
在一连串的减产利好中,有货者惜售并趁此抬高价格,短时间内贵州产小中统货从65元飙升至95元,眼看着突破百元高价,谁知产新后价格一路飞速下滑,目前市场价格已跌至55元左右。
难道太子参减产是大户放出的烟雾弹?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,固然,有大户借题发挥的意思,但是,因天气也确实造成不少面积单产减产,然而,总体种植面积扩大也是不能视而不见的,掩耳盗铃只能自欺欺人。当利空大于利好,行情就悄然发生逆转,一旦趋势形成,谁也挡不住。逆势而行,只能搬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太子参价格下滑受伤的不仅仅是药农,高价持货者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。其实,太子参有很强的周期性,已经历了三轮涨价周期,每次相隔约有10年时间,第一次高价在1990年,最高价涨至100元(,贵州产,统货)左右;第二次高价在1999年,最高价涨至110元;第三次高价在2011年,最高价涨至380元左右。前三轮高价到来之前,都经历了长期的低价。第三轮高价之所以涨幅大,涨势凶,而且高价持续近三年时间,就是经历了长达9年的低价运行。可是,有些人总是耐不住性子,在2014年太子参从高价跌落不到一年时间,有人就开始大张旗鼓收货建仓,从30多元拉升至60元左右,2016年再次拉高至120元上下。虽然2017年太子参价格涨涨落落,但是,始终在80元以上徘徊,对药农来说仍有较大的诱惑力,因此,近几年太子参种植面积不但没有调减下来,反而在不断扩增。
虽然近几年太子参行情波动不断,但是,价格始终没有获得大的突破,说明了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。追根求源,2010年下半年冲破百元高价后,一路飞奔上扬至300元左右,2011年4月飙升至380元左右。进入5月太子参价格开始回落,但是,依然坚挺在200元上下,高价一直持续到2012年8月。虽然2012年9月太子参跌破200元,但是,仍在160元上下运行到2013年4月。
由于太子参持续近三年高价行情,药农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,到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高峰。据资料记载,当年总产量达到1.3万吨左右。虽然2014-2016年连续三年太子参或因减种,或因自然灾害减产,年产量在4000-5000吨上下,加上库存依然供大于求。由于2016年太子参价格回升到百元以上,重新激发药农种植积极性,导致2017年产量明显增加,据业内人士统计,2017年太子参总产量5500吨左右,遗留库存近3000吨,供大于求的格局依然存在。2018年太子参种植面积接近9万亩,按照亩均产70公斤计算,总产量不少于6000吨。关于太子参的年需求也有多种版本,有的资料记载,太子参年需求量4000吨左右,有的信息报道年需求量6000吨上下,也有的说在5000-5500吨。其实,数字只是参考,不必在这方面过多追究。总之,到目前太子参依然供大于求。
太子参价格下滑,种苗也随之走低,今年种苗卖价15-16元/千克,种苗亩投入不过千元左右,2016年参苗价格卖到60元左右。太子参价格下滑是能否挫伤药农种植积极性,这是唯一能改变供求关系的关键因素。
太子参欲迎来新一轮高价仍步履艰难,不经过几年的低价运行,种植大面积调减下来,盲目投资买货拉价,只能扬汤止沸。正所谓拔苗助长,欲速则不达。不顾种植面积扩大的事实,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对于当前太子参价格下滑,应理性对待,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回归到正常轨道上,为下一轮涨价夯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