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茱萸,自从今年7月至今,市场行情累计下跌160-180元,幅度达40%。药贱是草的悲剧再现,想必那些想一夜暴富的吴茱萸种植户内心是无比苦恼。何以解忧?我们不妨一同探讨面对一个烂市或即将烂市品种,产地如何寻找解药。
一、吴茱萸概况 多来源多产地
2015版的《中国药典》收录的吴茱萸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、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。市场流通商品分级为大花吴茱萸、中花吴茱萸、小花吴茱萸。
吴茱萸主产于我国的江西、浙江、广西、湖南等地区,其中江西所产的吴茱萸香气浓郁、子粒饱满、且含碱量较高,因此深受市场青睐,价格也高出各产地的小花和大花市价。
二、大起大落的行情让药农措手不及
自2002年吴茱萸进入行情的低谷,经过十余年的低迷运行,除去采摘工费,药农几乎无利可得,于是出现产区大面积砍伐植株,留树的药农也大多管理松懈,导致杂草丛生、植株老化、单产量下降、病虫害泛滥,各产区生产日益低下。
2014年,因花期雨水较多,枝条长势过于茂盛,结果率不高,致使吴茱萸新货产量大幅减产,加上多年庞大的库存已经慢慢消化差不多,使得行情慢慢爬升;2015年吴茱萸行情继续缓慢上扬;2016年出现恶劣天气影响,产地行情再次上涨;2017年吴茱萸产能没完全恢复,加上资本囤积阻碍流通,吴茱萸行情飞天。
受2014-2015年吴茱萸价格慢慢上涨和2016-2017年价格飙升影响,刺激广西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贵州等地区的农户大面积种植,特别是2016-2017年间扩种速度最快,其中广西、湖南种植面积较大。
在高价的刺激下,带动种苗价也出现飞涨,高昂的种植成本依然不能阻挠各地种植户疯狂种植的热情,一夜之间,产地农户开始积极精心管理植株。2016年开始江西、广西、湖北、湖南等地,吴茱萸种苗销售最为火爆,4-6元一株,2017年甚至有人卖出15元一株,一亩种苗利润爆出15万的惊天暴利。种旺市烂,埋下伏笔。
三、产地现状:跌跌不休的行情 药农苦不堪言
眼下吴茱萸产新结束已有段时间,江西、广西、湖南等产地货源走销依旧缓慢,其中产地大花跌至200元(公斤价,单位下同),江西中花也跌至260元左右,小花220元左右。持货商家大多反映购销冷清,行情低迷。产地药农和种植大户内心苦不堪言。
吴茱萸是挂果类中药材,从下种到结果,从结果到盛果期至少3年以上,产量逐年上升。
从2014年开始药农关注,2016年新增不少产能,农民对吴茱萸开始加强投入管理,2017年吴茱萸树势普遍长的好,今年吴茱萸没有受到极端异常天气因素的影响,长势良好,挂果稠密,今年产量有增。
四、跌价不怕 反思解药何在?
吴茱萸是挂果类中药材,生产不够稳定,有些产区病虫害比较严重。因此,应加强计划指导,按市场需要发展生产,加强管理,不断提高单产和质量。除此之外,还有解药么?笔者在与业内人士交流的过程中也听到一些智者的提议,值得思考:
4.1培育“互联网+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鼓励家庭农场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,运用互联网新思维、新技术、新模式改造流通方式、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,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。通俗理解就是,将多种农业主体通过某种契约组合在一起,个子发挥优势、调配资源,通过运用互联网创新思维,改变现有传统的流通、管理、经营的方式,并带动起产地其他闲散劳动力共同致富。
4.2积极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服务。按照统一标准,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建立健全基层益农信息社服务体系,积极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,组建益农信息站。比如当吴茱萸生产规模迅速扩大,但生产管理没有及时跟上,市场需求过饱和的时候,一方监测发出预警,则基层信息服务体系会迅速响应,督导产地药农适时调整生产规模,优化管理,提升品质,以此应对供需失衡所带来的冲击,间接让产地货源保值,让药农种植风险降到更低。
4.3 加快推广、强化中药材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。传统中药材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,交易方式落后,索证索票、购销台账制度欠缺,导致中药材掺杂使假、以次充好的情况时有发生,吴茱萸也不列外。在中药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,对中药材生产制作的溯源管理尤为重要。用现代流通方式,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中药材流通索证索票、购销台账电子化,从而形成来源可追溯、去向可查证、责任可追究的追溯链条。让伪品、仿冒品无法流通,无形之中保护了正品吴茱萸的市场行情。
世上无绝对烂市的品种,只有思路决定出路。充分运用互联网创新思维,因地制宜,科学有序发展生产,与市场精准定位,才能走出一条致富的大道。